刺繡香港皇都戲院Embroidery State Theatre

Tanya 居住港島區,對北角區不感到陌生,本來皇都戲院外牆被廣告牌遮掩,當時只是桌球會等娛樂場所,更以為只是與附近戰後唐樓建築般具有類似用途。直至面對收購和清拆問題時,本來獨特面貌得以重見天日,其後才得知該建築是具有歷史價值和意義,並引來社會熱議和關注,使小妹對該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感到興趣。
不同類型之建築亦印證當年人文生活美學及意義,生活就是建築,建築是生活的鏡子,了解城市面貌有助我們感受過去人們生活模式,理解人們的風土習俗甚至當地居民對該社區的人文關係。
然而Tanya希望以刺繡形式創作,其目的令自己在過程中更了解香港歷史,而且嘗試給大家以不同視覺欣賞該建築的美。
四至六十年代,中國局勢動盪,戰後來自大量五湖四海、亞洲各國、南洋人士紛紛來港發展,為香港帶來不同文化,慢慢形成本土意識及建立身份認同,並形成獨一無二的香港。
當年大量上海人南移香港,聚居北角並帶來上海的生活文化,形成了小上海面貌,因此皇都戲院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誕生,同時亦印證香港昔日娛樂事業的流金歲月。
其獨特設計盡顯現代主義建築特色,當中屋頂拋物形混凝土桁架支撐及戲院入口上方為「蟬迷董卓」浮雕,背後亦糅合中西音樂舞蹈之娛樂文化,而該類型建築在香港已是寥寥可數。
當然該建築亦引來有關保育之問題。小妹既不是專業人士,沒有什麼高見,還需各位多多指教。小妹純粹知道要是保育及活化歷史建築物,不只時單純處理維修和保育舊建築物的問題,而是如何讓該建築能持續地擔當文化傳承的角色。
此外,隨著香港急速發展,有些地方已不能滿足香港人需要,有的只是隨之空置甚至改變用途,而皇都戲院早已變成桌球會等娛樂場所,沒有戲院的用途。
因此,若要把該建築之用途再改變以配合發展甚至保育,或者需要在舊有的設計上加以改變,計劃善用空間,甚至計劃如何滿足及配合附近市民需要以配合社會發展,既可以保育及傳承文化,同時亦為該建築和附近社區注入創新和靈魂,更可以維繫當中居區、商戶、生意人等等在社區互惠關係的人情味,達致真正的以人為本,不會令該區有死氣沉沉,陌生和疏離感覺。
當然保育問題還涉及很多因素,確實絕非容易之事。
然而Tanya在製作過程中,尤其在上色方面,為做出漸變混合和富有層次感的顏色,每一針也穿上至三種顏色刺繡線。先用刺繡線繡上上大面積顏色,然後才加細節;而且直接用畫布刺繡,可以更好利用大面積地方進行創作;同時參考畫家梵高的繪畫技法,如水紋連續線條及流動感覺的繪畫技法,大家可以在天空和馬路地方看到。
50x60cm
Embroidery on canvas
2021
🪡#softpastel#pastel#embroidery#刺繡#hongkong#Architectur #皇都戲院#Statetheatre#北角#藝術#城市文化#古蹟#hkart#handmade#vangogh#needlecraft#embroideryart#hongkong#fiberartistsofInstagram#fiberart#fiberartist#bevisuallyinspired#handmadeisbetter#craftsposure#vintageembroidery#stitchery

